改革开放以来,历经二十多年的培育,市场经济长出了萌芽,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效果显著,各行各业相对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迅猛增加;企业家们在度过最初的经营创业期和生存门槛后,发现最困扰自己的问题已经不再来自经营领域而是管理领域,企业的管理瓶颈已经直接扼制了企业的经营和拓展。
随着管理问题的凸显,管理类的解决方案也开始大行其道,这些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:
一类是理念类的,这些理念主要包括细节决定成败、领导力、执行力、敬业精神、团队精神、时间管理、情商、财商、没有借口、如何把信送给UPS也送不到的加西亚、德国或日本的民族精神等等,来源和出处则包括世界500强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其企业文化,美国或日本的企业乃至其民族的优点感叹,美国军队或军校的口号和理念,美国总统或五星上将的行为准则和管理理念,外国政企名人的理念,中国几大企业的成功经验,中国工商名人的经验分享,曾在外企中做过管理者的津津乐道和一声叹息,中外知名咨询公司的案例分析,各大培训师的精彩故事会,成功学、创富学的激励理念,保险、传销的销售理念,中国古代计策乃至四书五经的管理演绎,知名大学开办的知名课程,等。
另一类是工具类的,包括ISO管理系列,质量管理模式,6个西格玛,零库存,日清卡,平衡卡,美国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,日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,德国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,中国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,ERP,CRM,SOP,各种管理软件,以及数十种用洋文缩写的分析工具,等。
第一类,很容易让人热血沸腾,觉得终于取到真经了,但实施中很难坚持,时间一长、事情一多,一切就都恢复原状了;第二类,轰轰烈烈开幕,悄无声息收场,要说一点效果没有吧有点不厚道,但投入产出比总让老板有种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郁闷,只体验了形式而未能最终掌握其精髓。
整体市场环境存在的宏观问题抛开不论,就企业的微观层面,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呢?
我们的目标,是通过对管理模式的健全完善,让企业从“人治”过渡到“法治”。什么是法治?其实就是让企业靠制度和机制来运转,使企业发展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模式。
凡是自动化的东西,其内部都是有一套机制的,机制能确保其实现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。举个形象的例子,水车、风车,其内部的轴承设计,就是机制。在人类社会活动中,凡是能够自动前进和提升的领域,其中必然存在着机制,这方面最典型的领域有两个,一个是运动领域,一个是市场经济领域。运动领域中,记录被不断刷新,市场经济领域中,产品的性价比和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,这种自动的、持续的进步,都是机制的作用结果,其中最为根本和有效的机制,就是本文的核心——竞争机制。
对于一个企业而言,若想让管理进入自动化状态,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引入和建设竞争机制。为了形象和直观起见,我们将上述运动领域和企业管理进行类比,从而启发我们如何将竞争机制引入自己的企业。
企业管理领域,竞争机制的建立,需要包括以下步骤:
1. 划分工作项目
让员工明确自己都有哪些“比赛项目”即工作项目。
2. 培训工作规范
管理者要针对员工的各个工作项目开展培训,让员工掌握标准规范的操作技能,然后督促和指导其进行工作实施,这是决定其工作绩效的外因,内因当然在于员工自身,内因是根本,但外因也很重要。
3. 明确考核标准
明确告知考核方式和标准,确保考核的公平合理,并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计量和对比。
4. 定期进行考核
按照考核方式和标准的规定,定期进行考核,平日里的工作表现,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得到验证和对比,竞争机制才能发挥效用。
5. 根据考核实施奖惩
“竞”是为了“争”,争的是结果以及该结果对应的回报;不同的考核结果,必须要对应不同的奖惩措施,信赏必罚,并做到科学合理,竞争机制才能算是圆满完成了本轮的任务,才能继续作用于下一轮,如此循环往复,才能实现自动化和螺旋上升。